一一记中国新闻联播网百年百人创新创业领先人物易显良
一个萍乡人,却能在大地市宜春创业成功占据餐饮行业的扛把子,着实不简单!
南下打工铩羽而归。在萍乡从早点摊起步,“易乃土菜馆”赚取第一桶金。后投资小煤窑血本无归,夫妻俩转战宜春,“萍乡辣菜馆”又一炮而响。因无品牌保护,又兼养生理念加持,再次独创“米饭食代”品牌,一战成名,已成拥有20家直营店之“巨无霸”,执宜春餐饮界之牛耳,这就是“米饭食代”的创始人、宜春市餐饮烹饪饭店行业协会会长易显良。
起起落落,历尽坎坷,矢志不渝,一骑绝尘!
必须说明的是,《萍乡人物》再次推出在宜萍乡人士,却都是缘于一位在萍宜春人士的牵线,他便是萍乡市红心志愿者协会会长、江西微心愿大健康产业总策划万炳全先生。
万氏作为末学自北京回萍创业后第一个前来采访报道大唐幼儿园的记者,我们已相识18年。其人古道热肠,激情四溢,又作为大江网萍乡分站站长、大江传媒萍乡分公司总经理,采编业务自是一流。多年来,他身为宜春人,却为萍乡的经济社会发展“鼓与呼”,卓有成效,广受好评。这两次专门回宜采访易显良和罗钦萍两位萍乡乡党,末学自始至终陪同,再次见证了万氏作为一个媒体人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不禁借机在此叫声好,喝个彩!
《萍乡人物》今日推出餐饮人代表——鸡冠山乡贤易显良先生。
末学所主编之《萍乡人物》,系与萍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鳌洲书院文化研究学会合作。是书本月底即将截稿,现先行推出部分入编之当代名人文本,以飨读者,以资参考。
易显良
仲夏的宜春,宛如被绿意浸染的翡翠,生机盎然。万象广场上,绿植随风摇曳,枝叶相互摩挲,似在缠绵共舞。阳光透过枝叶间隙,细碎的光影如闪烁的星子,倾泻在“米饭食代”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流动的璀璨光芒,仿若城市中流淌的星河。
此刻,“米饭食代”创始人、今年47岁的易显良站在明档厨房前,看着新蒸的米饭被盛入瓷碗,思绪瞬间被拉回30年前萍乡秋收广场的雨夜。那时,他骑着二手嘉陵摩托,守着煤球炉,炒粉锅里的油星飞溅。如今,当年那个奋战在巷口风雨中炒粉的少年,已成为执掌20家直营店、500人团队的餐饮界标杆。变的是不断迭代的科技与日益壮大的规模,不变的是他坚持选用赣鄱红土地富硒米饭的执着,是那份“好好吃饭就到米饭食代”的初心,在岁月的淬炼中愈发熠熠生辉。食客一下子打包10份富硒米饭作为“美食名片”,阿姨们镜头里晶莹的米饭,都在诉说着这份匠心坚守的动人故事。
01
艰苦岁月,大山里走出的“负重少年”
1978年7月16日,易显良在上栗县鸡冠山乡驿马村的土坯房里啼哭落地。屋顶的青瓦漏着秋雨,父亲咳嗽着用旧棉袄裹住襁褓,母亲攥着产婆给的红糖,眼里满是对这个新生命的担忧——在这个人均耕地不足半亩的穷山村,养活一个孩子意味着要在石缝里多刨三分地。
童年的记忆里,母亲永远弯着腰。天未亮就背着竹篓去割猪草,晌午蹲在田埂上啃红薯,傍晚在溪水边捶打全家人的衣裳,指节因常年浸泡冷水而红肿。易显良记得八岁那年,母亲在梯田里摔烂了竹篓,躲在柴房里抹泪:“怎么办?做个新的,要去买竹子、请篾匠,家里没一分钱。” 他蹲在旁边数母亲鬓角的白发,发现比去年又多了几根。
1994年盛夏,蝉鸣撕扯着燥热的空气。16岁的易显良站在教室门口,斑驳的阳光透过走廊藤蔓,在他汗湿的后背投下细碎的阴影。手中那张烫金的高中录取通知书,边角早已被汗水洇得发皱。父亲抽屉里厚厚的药费单、妹妹藏在课本里的学费欠条、母亲围裙上层层叠叠的补丁,像三座冰冷的大山,沉沉地压在少年肩头,他只好放弃学业,坐上南下的绿皮火车,回想起家中破旧的土墙屋顶百孔千疮,暗自发誓:一定要努力赚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七月的广州,酷热难耐。易显良来到集装箱码头做搬运工,易显良光着膀子搬运时,90斤的瘦小身躯要扛起80斤重的货物,第一天就磨破了手掌。箱内温度高达50℃,铁皮烫得能煎鸡蛋,后背被烫脱皮刺痛,结的痂又被汗水泡软,这疼跟锥子剜心似的,从骨头缝里往脑门上窜。
晚餐一个馒头和一个包子加一碗自来水,到后半夜,又饿得心慌,“那时我只求好好吃顿饭,就是最大的幸福。”这个朴素的愿望,后来成了他餐饮创业路上“让大家好好吃顿饭”的初心。
02
餐饮初啼,在烟火中打磨韧性
1996年春节,易显良用自己攒来的500元钱,买了辆二手嘉陵摩托,在萍乡做起载客生意。小个子司机常被客人刁难:有次载着醉汉跑了20公里,对方借着酒劲不给钱还拳脚相加,他蹲在路灯下擦鼻血,看摩托车的影子被拉得老长,第一次对“生存”有了深刻的恐惧。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那个潮湿的梅雨天。初中同学借走摩托车被交警扣留,他失去了唯一的谋生工具,只能找到正在招工的良友公司当保安,月薪100元。早晨6点,他站在保安亭里,看通济小学旁的早餐摊热气腾腾:卖煮粉的阿姨动作娴熟,一勺汤头浇在粉上,葱花和香菜随热气舞动,食客们排队蹲在小马扎上吃得香甜。
“看来做早餐生意有钱赚,何必也来摆摊卖早餐?这样可增加收入,而且并不影响保安工作!”这个念头在保安亭的铁皮炉上渐渐成型。说干就干,他花35元钱从废品店买来旧煤球灶和一口铁锅,在保安亭的巷口试煮第一锅粉。水烧开时手忙脚乱,粉煮得稀烂,却舍不得倒掉——这是他第一次为自己做早餐。
1997年春分那天早上6点,满怀喜悦的易显良把折叠桌往人行道一搁,塑料椅腿在青石板上磕出脆响。头个客人是穿蓝布工装的后生,往板凳上一蹲:“来碗煮粉。”他手抖得像筛糠,竹筷在滚水里搅三圈就捞粉,瓷碗里汤晃得能照见人影,搪瓷勺磕得碗沿叮当响。那后生吃上第一口就皱眉,浓眉拧成疙瘩:“青汤寡水,粉坨得跟棉絮似的——你这是喂猪食吧?”话音未落,粉汤“啪嗒”溅上易显良补丁摞补丁的袖口,他盯着碗里漂着的葱花直发呆,攥着汤勺的指节泛白,喉结上下滚动愣是没憋出一个字,满脸通红许久。
当晚,他在保安亭反复练习煮粉的手法。没有围裙,就用旧衬衫改制;不懂调味,就蹲在其他摊位旁偷学。凌晨三点起床熬汤,用煤球炉小火慢炖猪骨,撇去浮沫时,蒸汽熏得眼睛发酸。“那时我就想,就算摆地摊,也要让客人吃得舒心。”
看到隔壁包子摊生意火爆,易显良动了心思。他从书店买来《中式面点制作》。第一次蒸包子,因技艺不熟,蒸出来的包子未发酵,客人咬了一口就扔了,他蹲在蒸笼前,看自己熬了整夜的成果变成垃圾,眼泪砸在滚烫的笼屉上。
第二天,他向市政府机关食堂的黄乃顺师傅求教,黄师傅是面点师,看着眼前这个满脸诚恳的年轻人,叹了口气:“发面要讲‘天时地利’,水温、酵母比例、醒面时间,缺一不可。”易显良像个小学生般蹲在案板前,看师傅揉面时手腕翻转的弧度,记下发面时“三光政策”(面光、盆光、手光)的秘诀。
第二天,他的包子铺前排起了长队。雪白的包子褶子均匀,咬开是鲜香的肉馅,蒸汽在晨光中袅袅升起。有位老人每天都来买两个,说:“小伙子,你这包子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国营饭店的味道。”
03
破茧成蝶,从街头小摊到品牌创始人
1998年,20岁的易显良租下路边三间平房,取名“易乃土菜馆”。门口支起煤球灶,架上铁锅,炒粉的“滋滋”声、客人的喧哗声、徒弟的吆喝声,构成了他的烟火江湖。他以“现炒现卖”的方式,客人点单后,食材在铁锅里翻飞,酱油与料酒的香气弥漫整条街。
最忙的时候,他带着三个徒弟从早六点忙到晚十点。有次暴雨突至,食客们挤在屋檐下,他冒雨将桌椅搬进屋里,自己淋得浑身湿透。“易老板,你这服务比五星级酒店还好!”一位煤老板的玩笑话,让他明白:餐饮人最大的招牌,是对食客的用心。
1999年除夕,他数着账本上的120万元利润,用其中的30万在萍乡买下第一套商品房。搬进新房的当天,母亲摸着光滑的瓷砖说:“这辈子不敢想能住上这样的房子。”他转身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突然想起在码头搬运时,隔着珠江看对岸的繁华夜景,那时的梦想,终于找到了人生发展的方向。
2005年深秋的杨岐山,残阳把炸毁的煤窑遗址染成血色。易显良蹲在瓦砾堆里,手指抠着一块焦黑的煤块,指甲缝里渗出血丝。三天前这里还是轰鸣的矿场,此刻只剩歪倒的井架和遍地碎石——国家整治非法小煤窑的炸药,不仅炸碎了三个煤窑,更炸懵了他用多年餐饮积蓄堆起的财富梦。
他想起2000年第一次下井的场景:50个工人举着矿灯在坑道里如萤火虫般闪烁,煤尘在光柱里飞舞,他穿着崭新的胶靴踩过积水,心里盘算着“再干三年就能在萍乡开大酒店”。而现在,90万元本金像煤窑里的瓦斯一样蒸发殆尽,连“易乃土菜馆”也因徒弟管理不善关了门。夜风卷着煤灰灌进领口,他突然想起母亲缝在围裙里的平安符——那是他南下打工时母亲连夜绣的,如今还在煤窑办公室的抽屉里,和破产清算单躺在一起。
回到上栗老家的那个雨夜,母亲摸着他冻裂的手背:“你非要学那些煤老板!现在好了,连炒菜的锅都没了!”爸爸蹲在灶台前默默添柴,柴火噼啪炸开的火星映着他通红的眼眶。易显良盯着墙角的煤球炉:“1997年我能用35元的破铁锅摆摊,现在就能用麻辣烫车重新来!”煤炉风门在他掌心压出深痕,像当年码头搬运时磨出的老茧。
秋收广场的麻辣烫摊支起来那天,他特意买了块红布缝在推车前沿——那是从倒闭饭店扯下的桌布。凌晨三点熬汤时,煤烟呛得他直咳嗽,他就把母亲的平安符系在汤勺上。有次城管突击检查,他推着车在雨里狂奔,汤桶晃出的辣油烫到脚踝,他却笑出了声:“至少这锅汤没洒,明天还能卖钱。”这种近乎偏执的倔强,让他在QQ聊天时吸引了宜春姑娘(现在的妻子)的注意——当对方问“你一个老板怎么会摆地摊?”他敲下回复:“我从来不是老板,只是个想把饭做好的人。”“那段时间,真的是太难了。每天晚上摆完摊,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还要担心第二天的生意。”然而,命运再次向他露出了微笑。在QQ聊天中,他认识了现在的妻子,一位宜春姑娘。两人相恋后,他决定到宜春发展,开启新的人生篇章。
2008年春节后,易显良凑了几万元钱,在宜春八小旁边租了一家120平方的店面,取名“萍乡辣菜馆”,经营早餐、中餐、快餐和夜宵。他和妻子起早贪黑,早上两三点钟就起来准备包子、油条、粉面,白天买菜、炒菜,晚上还要摆夜宵摊。“那时候,两个人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累得走路都能睡着。”
然而,生意却并不理想,每天营业额只有几百块钱,除去成本,赚的钱寥寥无几。他意识到,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菜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餐饮市场中立足。于是,他开始琢磨着做上栗撕狗肉。
“上栗手撕狗肉是家乡的特色菜,我从小就爱吃,觉得如果能把这个味道做好,肯定能吸引客人。”他买来土狗,现场宰杀,自己摸索着烹饪方法,不断调整调料和火候。为了让更多人品尝到他的狗肉汤,他每天免费送给客人试吃,一送就是两个月。
“刚开始,每天送50到100块钱的狗肉汤,很多人尝了之后都说好。后来,我就开始卖,小38元,大份68元,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生意越来越好,高峰期时,100多平方的店里座无虚席,厨房只有他和一个徒弟,两个人每天要忙到凌晨一两点钟,营业额能达到八九千元。
随着口碑的传播,他在宜春陆续开了七八家分店,还把生意做到了丰城、樟树、高安等地。“那时候,开一家店,三个月就能回本,真的是很顺利。” 樟树的那家分店,至今生意依然火爆,成为当地的知名餐馆。
04
行业革新,一碗健康米饭的革命
宜春城的梅雨季总是黏腻。易显良手里的商标驳回通知被潮气洇出褶皱,“地名不得作为商标注册”的黑体字刺得眼睛生疼。身后巷子里,“萍乡辣菜馆”金光闪闪的招牌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而不远处新开的“萍乡人辣菜馆"正把灯箱往墙上钉,连字体都模仿得惟妙惟肖。“从这时候起,我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
转机出现在易显良的一位从事水稻种子培育的好友,他眼前一亮,决定把好友培育出的多个水稻品种的米,做了试吃。最终,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研发的富硒水稻品种,非常看好。这款富硒米饭堪称自然馈赠的精华,颗颗米粒饱满晶莹,如珠玉般圆润紧实,蒸煮时米香四溢,清新谷物气息萦绕鼻尖。入口弹牙软糯,咀嚼间甘甜在舌尖漫开,富硒特性赋予其独特健康属性。每一口都饱含阳光与土壤的滋养,不仅满足味蕾,更带来由内而外的营养呵护,是美味与健康兼具的上乘主食。
易显良眼前一亮:让从乡下进城的农民与创业者们好好吃顿饭,让成功人士团圆聚餐时,请父母、兄弟姐妹好好吃顿饭,分享成功的喜悦!“找到了让大家好好吃顿饭的理念,‘米饭食代’这个品牌应运而生。”
2016年,宜春枣树园的街头巷尾被一抹暖黄点亮,第一家“米饭食代”掀开了热气腾腾的篇章。明档厨房的玻璃在灯光映照下锃亮如新,烫金标语“好好吃饭,就到米饭食代”仿佛在热情招呼着每一位路人。开业当天,店门如同被欢乐的浪潮推开,晨光微露时,便有食客翘首以盼,暮色四合后,店内依旧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致食丰显 时代俊良——《萍乡人物》之易显良
敖桂明鼓咙胡已关注
分享点赞在看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富硒米饭再来一份!”“再加一份萍乡小炒肉!”……此起彼伏的点餐声与铁锅翻炒的铿锵声交织,大厨们在灶火前挥洒自如,火焰舔舐锅底,镬气裹挟着菜香瞬间弥漫整个空间;配菜师傅手起刀落,砧板上的清脆声响与蒸汽共鸣,转眼间,新鲜食材已变身精致摆盘。服务员笑意盈盈,端着盛满美味的餐盘,在餐桌间灵巧穿梭。收银台前,扫码付款的提示音如欢快的乐章,门外等待打包的外卖小哥排成长龙,手机接单的提示声、交谈声,与店内的喧闹声融为一体,这股热闹的烟火气顺着街巷飘散,让枣树园的每一处都浸润着诱人米饭香,也为“米饭食代”写下了辉煌的开篇序章。
如今,20家直营店的明档厨房每天都会上演同样的场景,富硒米饭的甜香漫过整个餐厅。智能点餐系统里存着10多万老顾客会员,复购率达92%。最让易显良骄傲的,是收到的众多会员感谢留言,其中有一个来自上海的会员留言说:“在你们店里,让我吃到了既健康又有家乡味的米饭,谢谢你们让餐饮有了温度。”
05
家国情怀,藏在烟火里的担当
在员工眼中,易总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将大家视作家人的领路人。每次新店开业筹备时,他总会主动提出让员工自愿入股,笑着说:“这是咱们共同的事业,赚了钱大家分红,赔了算我的。”去年城南店因商圈调整陷入亏损,员工们焦虑不已,他第一时间召开全员会,逐个收回员工手中的股份,甚至自掏腰包补上部分本金:“市场变化太快,你们的血汗钱不能打水漂。”那些跟着他打拼十几年的老员工,至今记得创业初期他带着大家睡仓库、啃馒头的日子。如今公司规模扩大,仍有三十多位工龄超十年的骨干,他们常说:“易总总把风险往自己身上揽,跟着他干,就算暂时遇挫,心里也亮堂。” 这份将员工福祉扛在肩头的担当,让团队始终拧成一股绳,在商海浪潮中稳步前行。
在餐饮行业的浪潮中,“米饭食代”始终以“隐形行者”的姿态,在公益之路上默默前行。每年投身公益已成习惯,2022年省商务厅为调研疫情期间餐饮行业作为,易显良才首次系统梳理——经财务逐项核对、合作单位逐一盖章确认,那一年的公益投入达107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20家“米饭食代”直营店的500人团队无数次奔波的身影:为抗疫一线送去热乎餐食,为孤寡老人送去米面粮油,为困境儿童送去学习物资。
作为直营模式的经营者,易显良深知每一家门店不仅是经营单元,更是传递温暖的枢纽。带着团队做公益时,从店长到店员都主动参与,没人计较工时与回报。有人说餐饮人该专注盈利,但易显良始终认为,带着团队守护人间烟火气的同时,更要守护人心的温度。
2022 年宜春市餐饮烹饪饭店行业协会换届选举现场,当主持人念出易显良的名字时,台下300余位餐饮从业者自发起立鼓掌。“他是宜春第一个把富硒米做成IP的本地企业家!他把‘健康餐饮’的种子提前埋进了宜春的土壤里。”这句评价背后,是易显良带领团队历经9年时间打造出来的“米饭食代”品牌,并推动建立“从稻田到餐桌”的全流程溯源体系。
易显良接任会长后,积极响应政府打造地方美食名片的号召,牵头推出“十县百碗・宜春味道”美食文化推广工程。他带领协会团队深入宜春下辖十县(市、区),遍访民间老字号、乡村土菜馆,挖掘整理出120余道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菜肴,经专家评审团层层筛选,最终形成涵盖温汤富硒宴、铜鼓客家菜、樟树药膳等十大县域风味的“百碗”名录。
为让传统味道焕发新生,易显良带领协会核心班子成员建立标准化烹饪流程,联合本地食材供应商打造供应链体系,并策划“美食+旅游”融合活动,组织“百碗”菜品,举办宜春美食文化节、开展“舌尖上的非遗”烹饪大赛。项目实施当年,直接带动全市餐饮门店客流量增长35%,培育出20余个年销售额超百万的地方菜品牌,更吸引周边地市20余万吃货慕名“寻味宜春”。
在易显良看来,“十县百碗”不仅是一桌菜肴的集合,更是解码宜春山水人文的味觉密码。他通过协会平台整合行业力量,让深藏乡野的土菜登上大雅之堂,既为疫情后餐饮行业复苏注入强心剂,更让宜春的烟火风味成为城市形象的新注脚——那一碗碗承载着乡愁的老味道,在他的推动下,正化作连接食客与故土的情感纽带,书写着新时代美食传承的生动篇章。(万炳全撰)
院·文昌宫鳌洲书
附一:《萍乡人物》编委会名单新鲜出炉
出品:
萍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鳌洲书院文化研究学会
书名题字:
柳斌(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原总督学,教育家,学者,书法家,诗人)
扉页题词:
刘洪彪(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艺术委员会主任,著名书法家,学者)
编辑委员会主任:
李远实(市政协原巡视员,著名书法家“神州双管李”,中医教授,人文学者)
名誉主任:
何建洋(江西省人民政府参事,江西省诗词学会会长,萍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鳌洲书院文化研究学会顾问)
王 斌(江西省财政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省诗词学会顾问、学者、作家)
副主任:
胡立俭(中鼎国际建设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汉辰实业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江西省赣萍商会会长)
网络总监:
肖增建(凯迪网络创始人,原凯迪网络董事长兼网站总编辑,政论作家、评论家、剧作家)
名誉副主任:
孟 西(深圳市萍乡商会会长)
杨海涛(萍乡市名人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黄河(成都市萍乡商会党支部书记)
朱赤(深圳市大浪街道原副调研员、白石龙纪念馆馆长)
主 编:敖桂明(市政协常委、萍乡学院客座教授、市民协主席、鳌洲书院文化研究学会会长、大唐幼教机构董事长)
副 主 编:
袁明辉(萍乡市普天高科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申萍(欧洲萍乡同乡总会会长,法国赣商总会会长)
刘爱萍(北京凡华教育科技集团副总裁、教育研究院院长)
戴凤萍(香港女作家协会副秘书长、《香港文学》执行编委)
编委(以姓氏笔划为序):
万炳全(大江网萍乡站站长)
王联盟(作家)
王涛(无锡城市学院教授)
李根萍(作家、公号《长思想的芦苇》主编)
华强(鳌洲书院文化研究学会秘书长)
李琼(萍乡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散文作家)
邱芸(萍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凌焰(萍乡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历史地理学者)
秦斌武(市新联会会长、金坪烟花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
童汝嘉(著名书法教育专家)
谢培选(自媒体人,中学高级教师)
黎一君(萍乡日报社原总编辑、高级编辑)
总顾问:
朱向前(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军旅作家、文艺理论批评家、书法家、收藏家)
名誉总顾问:
陈桂棣(当代中国著名作家、《中国农民调查》作者)
顾问(以姓氏笔划为序):
习嘉裕(萍乡学院退休教授、文化学者)
尹兆书(萍乡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王开贵(萍乡市人大原副主任)
邓斌(萍乡市政协原副主席)
刘明初(萍乡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
刘艳萍(萍乡市政协原副主席)
吴直雄(南昌大学退休教授、社科学者、毛泽东诗联及习凿齿研究专家)
李久龙(市政协原副主席、市老科协会长)
李腾勇(市政协原副主席、市诗词学会会长)
肖麦青(萍乡市文联原主席、作协原主席)
张学龙(市政协提案委原主任、著名作家)
张品成(当代著名作家、《赤色小子》作者)
春桃(当代中国著名作家、《中国农民调查》《国医》作者)
胡芳(萍乡市政协原副主席)
晏学云(市政协原副主席、市老年大学校长)
黄仂(研究员、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原馆长、党史学者、国家级武术裁判员)
谢新明(萍乡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委统战部原部长)
曾鹤鸣(萍乡市教研室原主任、学者、诗人、江西省特级教师协会副会长)
简木根(萍乡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摄影家)
蔡正雅(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画家、诗人)
谭五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著名诗歌评论家、作家、学者)
黎恩荣(市人大原副主任、市政协原副主席)
黎祖谦(原萍乡高专党委书记、校长,学者、教授)
附二:问昭萍大地,谁能跻身《萍乡人物》?
标签: